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mptom,IBS)又稱腸躁症,是一種功能性腸胃障礙疾病,通常消化道中並沒有任何可見的損傷或疾病跡象。腸易激綜合症目前尚無完全根治方法,改變生活、飲食習慣和藥物治療通常能幫助控制症狀。
關於腸易激綜合症的病因及各種治療方法已在「腸易激綜合症與非藥物治療」一文談及。本文集中講解這病症的藥物治療,內容綜合英國腸胃病協會(British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及美國腸胃科醫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分別於2021年發布腸易激綜合症指引的建議,並考慮到在香港本地的用藥模式。下列「一線」及「二線」藥物指,當使用「一線」藥物仍未能有效緩解症狀,醫生或會考慮使用「二線」藥物。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在使用任何藥物前宜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以免誤判病情,延誤適切治療。
腹痛藥物治療
治療指引
第一線藥物:解痙藥(Antispasmodics)
第二線藥物: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
解痙藥
解痙藥如Alverine、Hyoscine butylbromide、Mebeverine、Otilonium、薄荷精油(Peppermint oil)和Trimebutine 可用作緩解平滑肌痙攣所引起的腹痛。在香港,大部分解痙藥只需要在藥劑師監督下售賣甚至無須經醫護人員配發。解痙藥常見的副作用有口乾、視力模糊、頭暈、困倦、尿滯留、便秘等。
三環抗憂鬱藥
由於腸易激綜合症的起因與「腸腦互動障礙」有關,醫生有機會處方精神科藥物給患者以緩解整體腸易激綜合症症狀,而三環抗憂鬱藥比起常見血清素類抗憂鬱藥對於腸易激綜合症的成效較為顯著。三環抗憂鬱藥的例子有Amitriptyline、Desipramine、Imipramine和Nortriptyline。除了影響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神經傳遞外,這類藥物具抗膽鹼作用,能緩解腹痛、減慢腸道蠕動、對腹瀉亦有些幫肋。三環抗憂鬱藥的常見副作用為便秘、口乾、視力模糊、困倦、睡眠障礙,部份人或會有心律不正。為了減少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一開始應使用低劑量,如有需要可以慢慢增加劑量。
口服藥物 | 法例銷售監管 |
解痙藥(Antispasmodics) | |
Alverine | (A) |
薄荷精油(Peppermint oil) | (A) |
Hyoscine butylbromide | (B) |
Otilonium | (B) |
Trimebutine | (B) |
Mebeverine | (C) |
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 | |
/ | 全部均屬 (C) |
(A) = 無須經藥劑師或醫生處方配發
(B) = 監督售賣藥物,須在藥房經藥劑師購買或由醫生處方
(C) = 醫生處方藥物
腹瀉藥物治療
治療指引
第一線藥物:抗腸蠕動藥物(Antimotility agent)
第二線藥物:抗生素(Antibiotics)
抗腸蠕動藥物
洛哌丁胺(Loperamide)和地芬諾酯-阿托品(Diphenoxylate-Atropine sulphate)屬抗腸蠕動藥物,通過激活腸道的鴉片受體(Opioid receptor),抑制腸道的蠕動,從而緩解腹瀉。這些藥物可能會引致便秘、噁心、口乾、頭痛等副作用,Diphenoxylate-Atropine sulphate 更有機會令人感到暈眩、疲倦、甚至神智不清。不建議連續用抗腸蠕動藥物多於兩天;如兩天過後腹瀉仍未見好轉,應立即求醫。
抗生素
利福昔明(Rifaximin)是一種不被人體吸收的抗生素,能抑制細菌生長及殺死細菌。患者一旦開始抗生素療程,必服用完畢整個療程,以增加治療成效及減低產生抗藥性的機會。服用利福昔明可能會出現的副作用包括噁心、頭痛、關節痛等。
其他藥物及治療
艾沙度林(Eluxadoline)及阿洛司瓊(Alosetron)並未於香港經衞生署註冊為藥劑製品。有別於上述藥物的機理,Eluxadoline 和 Alosetron 分別是混合鴉片受體促效劑和5HT3拮抗劑,能減少腸道分泌及蠕動。兩種藥均有機會令人便秘。
除了西藥外,腹瀉患者亦應適時服用電解質補充劑(Oral Rehydration Salt),以補充因腹瀉而流失的電解質和水分。
藥物 | 法例銷售監管 |
抗腸蠕動藥物(Antimotility agent) | |
Loperamide | (A) 無須經藥劑師或醫生處方配發 |
Diphenoxylate-Atropine sulphate | (B) 監督售賣藥物,須在藥房經藥劑師購買或由醫生處方 |
抗生素(Antibiotics) | |
Rifaximin | (C) 醫生處方藥物 |
便秘藥物治療
治療指引
第一線藥物:高滲透壓性瀉藥(Osmotic laxative)
第二線藥物:腸道分泌促進劑(Secretagogue)
高滲透壓性瀉藥
高滲透壓性瀉藥如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可以增加腸道內的水分,令糞便更濕潤和柔軟,提升腸道蠕動頻率。PEG的常見副作用為腹脹、脹氣、腹瀉、消化不良等,相對其他類型的瀉藥(如草餅屬刺激性瀉藥)副作用安全性較高,適用於治療慢性腹瀉。
腸道分泌促進劑
利那洛肽(Linaclotide)可以增加氯離子和碳酸氫鈉的分泌,有助於增加腸道内的水分、加快糞便在腸道運轉的時間。替那帕諾(Tenapanor)可抑制腸道鈉氫交換蛋白3(NHE3),導致鈉的吸收減少,令腸道內的水分含量增加。腸道分泌促進劑的常見副作用為腹瀉和腹脹,而且不適用於機械性腸阻塞患者。
藥物 | 法例銷售監管 |
高滲透壓性瀉藥(Osmotic laxative) | |
Polyethylene glycol | (A) 無須經藥劑師或醫生處方配發 |
腸道分泌促進劑(Secretagogue) | |
Linaclotide | (C) 醫生處方藥物 |
Tenapanor | (C) 醫生處方藥物 |
保健品
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對腸道分泌、蠕動和微生物群皆有影響,可改善腸易激綜合症整體症狀。水溶性纖維與水混合可形成凝膠狀物質,改善糞便黏度。非水溶性纖維則可增加糞便量。水溶性纖維如車前草(Plantago asiatica)、洋車前子(Psyllium)、阿拉伯膠(Acacia gum)和小麥糊精(Wheat dextrin)均能緩解腸易激綜合症症狀。非水溶性纖維如麩皮(Wheat bran)非但不能顯著改善腸易激綜合症症狀,反而有機會加劇脹氣、腹痛等症狀。在多進食膳食纖維的同時,需要多補充水分,以免減少脹氣等不適。
益生菌
儘管益生菌常用於各種腸道問題,但暫時未有有力的研究證明益生菌針對腸易激綜合症患者有顯著的幫助。益生菌或可整體減少腸易激綜合症的症狀,但暫時未發現哪一種(或哪一些)益生菌種有確實成效。如果想嘗試用益生菌產品,可以設立試用期三個月,倘若服用產品三個月後仍未見症狀有任何改善,便可考慮停服。(詳細有關益生菌的資訊和挑選產品的注意事項可瀏覽「益生菌」一文)。
總結
- 藥物治療旨在紓緩症狀,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素
- 腹痛的第一線藥物治療為解痙藥,症狀嚴重者可考慮使用精神科藥物
- 腹瀉的第一線藥物治療為抗腸蠕動藥物,建議同時補充電解質和水分
- 便秘的第一線藥物治療為高滲透壓性瀉藥,安全性相對其他瀉藥為高
延伸閱讀
- 衞生署 – 藥物辦公室。解痙藥和止嘔藥。2013年。取自 https://www.drugoffice.gov.hk/eps/do/tc/consumer/news_informations/dm_13.html。
- 衞生署 – 藥物辦公室。瀉藥和止瀉藥。2018年。取自 https://www.drugoffice.gov.hk/eps/do/tc/consumer/news_informations/dm_37.html。
資料來源
- Vasant DH, et al. British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Gut. 2021;70(7):1214–1240.
- Lacy BE, et al.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Clinical Guideline: Manage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m J Gastroenterol. 2021;116(1):17-44.
- Didari, T. Effectiveness of probiotic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5;21(10):3072-84.
作者︰註冊藥劑師
最後更新日期:2025 年 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