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健康資訊

紓緩情緒保健品

在現代都市節奏急促的生活中,情緒困擾已成為不少香港人面對的挑戰。除了傳統治療方法如藥物及心理治療,愈來愈多人尋求「天然」或輔助性療法來調節情緒和紓緩壓力。各式各樣的保健品,例如維生素、礦物質、植物萃取物等,被廣泛宣傳為有助改善情緒健康的輔助工具。然而,這些保健品的實際功效、安全性與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往往未被充分了解。本文章將探討多種常見情緒保健品的成分、作用、副作用及與藥物的潛在相互作用,並提醒讀者慎選擇相關產品,並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以免延誤適當的治療。

 

部分常見用於紓緩情緒的保健品列舉如下:

1. 營養素 Nutrients

保健品 作用 可能副作用 注意事項 / 藥物相沖
魚油( 奧米加 3 脂肪酸) 消炎;促進血清素和多巴胺神經傳遞 口臭、汗臭、噁心、腹瀉、胃灼熱、頭痛

高劑量:增加壞膽固醇、心房顫動風險

海鮮過敏人士忌服

與抗凝血藥、抗血小板藥同服可能增加出血風險;手術前應停服魚油

與降血壓藥、抗排斥藥相沖

(詳見「魚油補充劑」一文)

鋅 Zinc 調節麩胺酸和促進血清素神經傳遞;抗氧化 味覺變異、腸胃不適、銅缺乏、腎病 減低藥物吸收,如部分抗生素(如喹諾酮和四環素類別)和礦物質(如鈣和銅)
甲基葉酸 Methylfolate 促進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神經傳遞;補充抑鬱症患者所缺乏的葉酸 噁心、食慾欠佳;遮蓋維他命 B12 缺乏症的症狀 或會影響免疫抑制劑 Methotrexate 和 抗腦癎藥 Phenytoin 的藥效
維他命 D 腦部與抑鬱症相關區域中的神經細胞有維他命 D 受體;補充抑鬱症患者所缺乏的維他命 D 過量攝取:高鈣血症,引致噁心、嘔吐、食慾下降、四肢無力等症狀 無已知重要藥物相沖

2. 其他保健品

保健品 作用 可能副作用 注意事項 / 藥物相沖
聖約翰草 St John’s Wort 促進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神經傳遞 失眠、緊張、 暈眩、頭痛、疲倦、口乾、性功能障礙、光敏感、更年期症狀(如潮熱)、身體症狀障礙症 / 身心症(心理問題轉化成身體症狀) 躁鬱症患者不宜服用;或會誘發躁狂症

有機會減低眾多藥物的藥效,如部分降膽固醇藥、心臟藥、精神科藥、抗抑鬱藥、抗癌藥、避孕藥

與部分精神科藥物同服或會引致血清素症候群,即體內血清素過多引發的一連串症狀,如痙攣、焦躁、盜汗等

益生菌 Probiotics 消炎、調節免疫及神經系統 腹脹 免疫力弱人士如癌症患者慎用,服用益生菌或會引致菌血症

(詳見「益生菌」一文)

 

乙醯半胱氨酸

N-acetyl cysteine (NAC)

抗氧化;調節麩胺酸神經傳遞 腸胃不適、口乾、皮疹、疲倦、頭痛、眼部不適 與硝酸甘油、降血壓藥、抗凝血藥、抗血小板藥相沖
薑黃 Turmeric /

薑黃素 Curcumin

促進血清素神經傳遞 腸胃不適、增加肝酵素水平 與抗凝血藥、抗血小板藥、降血糖藥、降血壓藥、抗排斥藥、鐵質相沖
藏紅花 Saffron 促進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神經傳遞 腸胃不適、頭痛、頭暈 與抗凝血藥、抗血小板藥、降血糖藥、降血壓藥相沖
南非醉茄

Ashwagnadha

 

消炎、抗氧化 肝中毒(罕見) 甲狀腺病患者慎用

與降血壓藥、糖尿藥、免疫抑制劑相沖

 

保健品其他注意事項

  • 絕大部分產品沒有根據《藥劑業及毒藥條例》或《中醫藥條例》註冊
  • 有效成份、來源、提取方法、有效劑量不明
  • 產品的健康聲稱沒有經過衞生署評核
  • 成效和安全性均缺乏有力證據,多因為沒有經過嚴謹的臨床研究和沒有標準化的配方
  • 可能與西藥及中藥相沖
  • 反應因人而異

 

市民若自覺有情緒問題,應先諮詢專業人士(如醫生、臨床心理學家、藥劑師、社工)討論病情及治療方法,切勿自我診斷、自行停用或避免開始傳統治療,不然有機會延誤適當治療。

 

飲食建議

如果只是想稍微改善情緒健康,其實可以考慮從食物中攝取以下6大營養素:

營養素類別 主要來源
Omega-3 脂肪酸 三文魚、沙丁魚、鯖魚、秋刀魚
維生素D 陽光、菇類、三文魚、沙丁魚
鈣 Calcium 乳製品、豆製品、小魚乾、黑芝麻、芥蘭
鎂 Magnesium 綠葉蔬菜、豆類食品、堅果、香蕉
維生素B群 深色蔬菜、肉類、全穀類
色胺酸Tryptophan 肉類、魚、乳製品、堅果

 

另外,情緒通常通常伴隨睡眠問題,讀者可參考「助眠保健品」一文。

 

資料來源:

  1. Sarris J, et al. Clinician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with nutraceuticals and phytoceuticals: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WFSBP) and Canadian Network for Mood and Anxiety Treatments (CANMAT) Taskforce. World J Biol Psychiatry. 2022;23(6):424-455.
  2. Haller H, et al.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for clinical depression: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BMJ Open. 2019;9(8):e028527.
  3. Lakhan SE, Vieira KF. Nutritional and herbal supplements for anxiety and anxiety-related disorders: systematic review. Nutr J. 2010;9:42.

 

作者︰註冊藥劑師

最後更新日期:2025 年 10 月

Skip to content